做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金融服务,城商行可能比其他类型商业银行更难。城商行很难获得国有大行在服务基层中的资源,而相对于农商行,他们在县域的支行网点布设又没有那么普遍,客户基础相对薄弱。
廊坊银行零售业务副总监菅建英自2016年进入该行工作后就一直负责“三农”方面的业务,在他看来,城商行在县域的市场占有率相对低且缺乏农业生产方面的相关经验,这使得他们在服务农业产业中需要重点攻克低效与风险两个难点。但城商行也有优势,“我们不会受制于自身复杂架构或过多的上级管理,机制相对灵活,特别是在接纳全新的系统或模式时效率更高。”
廊坊所辖县域的常住人口占到总人口数的87%,其中永清、固安县的产业更是以农业为主且相对发达。依据上述的地方和机构特征,廊坊银行从2015年起将重点战略落在了县域地区,针对农业产业,该行将布设服务网点与开展数字农贷——“爱农贷”项目并行,试图破解城商行在服务农业产业中的掣肘,而其中的思路或许不只适用于城商行群体。
发掘“触角” 提升服务“三农”效率
“贷款仅是金融服务的一部分或是一种呈现形式。在这之前,基础的金融服务通达是必不可少的。”据菅建英介绍,廊坊银行服务县域战略的其中一个方面是搭建相对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架构。
“我们之前在目标区域做过调研,村镇里农户的第一核心金融需求其实是储蓄,其占比大约有50%,第二是取款、转账,其次才是贷款。因此基础金融服务应当首先被满足。”根据具体的调研结果,再权衡服务点预计将带来的成本收益,廊坊银行着手开始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站。
“目前,我们在县域已经形成了三级服务架构——廊坊区县域网点已达到全覆盖,部分镇设有二级网点,并在村街中设置了200多个金融服务站,同时,廊坊银行启动了与廊坊卫计委的居民健康卡项目。”菅建英坦言,已建成的金融服务站相对而言仍是不足的,但这种渠道在满足基本金融需求的同时,却也提供了良好的提升市场基础、发掘潜在客户的途径,这对于致力长期深耕县域金融的廊坊银行是不可或缺的。
但服务架构的铺设毕竟是长期工作。为了能尽快打开市场,廊坊银行在开展数字农贷业务时还发掘了新的“触角”,以更高效地触及农业主体的金融需求。
“我们现在在永清县试验的,是由农资经销商给我们推荐他们合作过的、值得信赖的农业生产主体。”菅建英及其团队除了看重农资经销商“自带”的客户信用筛查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市场拓展成本问题,“农业贷款的营销不好做,城商行很难派出那么多人力对农户逐一排查。而我们选择向农资经销商设置敞口,他们可以在线上推荐有贷款需求的、值得信赖的农户,这样我们的客户经理在做贷前调查时就更具目标性。这为我们节约了不少成本。”
这种方式也得到了农资经销商的大力支持。因为之前农户对农资经销商大多都是赊账的,这不仅会产生资金成本,经销商由此产生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溢价也会转嫁到农户身上。“而现在我们的服务将农资经销商的债权转变为担保权利,让农资交易实现现金支付,大大降低了其中的成本与风险。”菅建英说。
量化预计收入 降低主观决策风险
也正是有了本身的机制优势和这样的战略定位,廊坊银行在寻求合作时,更易与其他机构达成共识。该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在数字农贷方面的合作就是如此。菅建英告诉记者,与IFC开展的其他“金融+技术”的项目不同,IFC目前仍只是其顾问方,为其提供所需的咨询类服务。“IFC提供的更像是方法论,他们帮助我们形成了一整套可被监督的风险量化标准模式,避免了道德风险以及“软信息”在贷款决策中的过度干预,让我们在预测农业生产主体的还款情况时可以更为理性、客观。”
“‘爱农贷’的基本逻辑,其实就是用农户的预计收入与成本预测其可支配收入,以确认对客户的最高贷款限额。”菅建英向记者讲解了廊坊银行数字农贷项目的基本运行方式——收入是用生产亩数、亩产与农产品的批发价格来确定;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相对标准化,成本项也是可以被预测的。而这其中所涉及的各项指标,该行的工作人员都按照农作物品种设置了相应的数据库,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与实际情况进行校准,以保障预测的相对精准性。“例如,各类农作物的平均亩产数我们可以从当地农业局取得;IFC帮我们从农业部获取的过去三年每一天每一种农产品的交易价格数据,是做不同销售渠道价格还原的依据;相应的生产成本和费用,我们可以从农业上游产业取证。我们银行现在也在尝试将农业生产技术类指标纳入数据库,以适应未来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目前而言,因为全国农地经营权流转数据还没有完全线上化,种植亩数是为数不多的必须由客户经理进行现场确认的重要指标之一。”指标体系中自然也不会少了征信数据,仍占到总体比重的二到三成。最终模型会形成一个对客户风险的预判,对应预计的可支配收入,银行会给出不同贷款上限。
菅建英还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客户可以选择受托支付的方式去使用贷款额度,这不仅把贷款金额锁定在生产经营环节,进一步降低了信用风险,也可以很好地为农户节约利息成本。
多方联手 提升数据规模效应
自2017年5月在永清县成功发放第一笔贷款至今,廊坊银行“爱农贷”业务规模已超过了6000万元,服务农户、新型农业经济主体500余户,未出现任何不良。尽管这一模式还是只能覆盖部分的信用、市场风险,但其中风险量化和供应链金融的思路是有较大突破的。
有了这样相对成功的阶段性成效,廊坊银行的脚步也不会止于此。“今年7月份,经河北省农业厅审核和推荐,‘爱农贷’成功入围农业农村部“2018年度金融支农服务创新试点”项目,并获得中央财政试点奖励资金485万元。”廊坊银行品牌公关部总经理陶冶告诉记者,“我们会将其用于‘爱农贷’数字金融系统升级、农业金融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产业化复制推广。”
菅建英认为,一个银行的网点毕竟是有限的,这一系统平台及其数据库的价值不应被限于单一的地域。“我们下一步将与河北省农业厅共同搭建一个以政府为依托的农业数据平台。已经着手在准备了。除了接入已有数据,我们更希望通过政府以及其他机构的力量,打通河北省农业产业的信息瓶颈,帮助更多金融机构做好农业金融。”
针对产业化复制方面,“爱农贷”已经开始向石家庄市辛集、藁城区等农业发展重点区域推广,针对特色村庄进行产品定制式的投放计划。另外,廊坊银行与IFC已于近日向潍坊农商行派出专家团队,进行数字农贷模式的跨省复制推广。
“对于平台和自身发展,我们都是愿意进行模式推广的。”菅建英说道,“我们需要通过不断拓宽范围,接触新的区域、品种及生产方式,来不断更新和强大数据力量,我们的平台系统才可得以不断地拟合和优化。”